top of page

Z 世代的使用說明書:職場前輩們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必讀指南

已更新:4月8日

內文節錄至*

換日線 AndAction 專欄 :Z 世代的使用說明書:職場前輩們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必讀指南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736


Z 世代的使用說明書


Z 世代的使用說明書


身為老闆、主管或是職場前輩的你,是否曾經在與 Z 世代同事相處時感到「困惑」甚至「困擾」?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他們遠比以往的世代更注重個人需求,對「傳統管理方式」則顯得興趣缺缺。他們追求的往往是更自由、更具意義的工作環境,而非僅僅滿足於「遵循制度與規則」。但同時,你是否也被他們的創造力與潛力所驚艷,內心暗自思考:「如果能找到與他們合作的最佳方式,團隊的可能性會有多大?」


如果你也曾面對這些挑戰,不用擔心,你並不孤單。這篇《Z 世代的使用說明書》將帶領你深入了解這個充滿獨特個性的世代,提供實用建議,幫助你重新定義與他們的工作互動模式,讓你的管理更具效率與人性化。


一、掌握 Z 世代的行為動機:變動中努力追求掌握自己人生的安全感


Z 世代成長於一個高度不確定且快速變化的時代。他們的成長背景深受科技的突飛猛進與疫情的深遠影響。

例如,許多 Z 世代的學生在大學 4 年間,可能有 3 年都在家中進行遠距學習。這樣的經歷,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學習與社交模式,也塑造了他們對未來的獨特看法:「意外總是比未來先到。」

在這樣一個充滿變數的環境中,他們的焦點大多不再放在長期規劃上,而是轉向更為實際的目標:適應當下變化,並抓住眼前的機會。他們的行為模式則展現出對靈活應變的偏好,而這背後有一個核心驅動力:他們努力在變動中追求對人生的安全感與掌握感。

這種對安全感的需求,讓 Z 世代更強調自主性與主動性。他們習慣透過理解環境、適應變化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非依賴傳統的規範或標準。他們不僅不害怕變化,反而擁抱變化,認為每一個挑戰都隱藏著機會。


對於主管而言,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Z 世代的行為動機並非抗拒規則,而是希望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價值。這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傳統的管理方式,並透過提供靈活性與支持,來幫助他們找到在團隊中的歸屬感。


二、了解 Z 世代的獨特優勢:自我驅動與高度適應力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快速變化的時代成長,Z 世代不僅學會了如何面對挑戰,更練就了兩項無可取代的特質:

強大的自我驅動力

Z 世代渴望從行動中找到意義,他們並非僅僅執行指令,而是希望理解工作的價值與目標。一旦他們認同目標,便會投入高度的專注與努力。他們的自我驅動力表現在對學習新技能的熱情,以及對個人成長的追求上,這使他們在團隊中成為主動解決問題的重要角色。


卓越的適應力

Z 世代善於迅速吸收新資訊,並在動盪中找到突破的機會。他們天生對變化敏感,並擅長以開放的心態應對挑戰,這讓他們在快速變化的職場中擁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力。這種適應力尤其體現在對新科技的應用與對新趨勢的理解上,能為團隊帶來新鮮的視角與創造力。

這些特質讓 Z 世代成為組織中充滿潛力的資產。然而,這也對主管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傳統的「命令式管理」或過於微觀的監督方式,難以激發他們的熱情與潛力。Z 世代期待的是更多的自主性、更大的學習空間,以及能夠讓工作與個人價值觀相結合的支持與指引。


對主管來說,這意味著在管理 Z 世代時,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角色:從單純的指揮者轉變為支持者與協作者,幫助他們發揮這些特質所帶來的優勢。透過鼓勵他們探索個人目標、提供反饋與成長機會,主管可以不僅與 Z 世代建立信任,更能激發他們的最大潛能,為組織帶來長遠的價值。


三、Z 世代的動力來源:給予自主、意義感


Z 世代展現出的優勢──自我驅動與高度適應力,為組織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然而,如何真正激發這些優勢,取決於主管是否能理解並尊重他們在管理需求上的獨特性。


對許多 Z 世代而言,內心最強烈的驅動聲音往往十分單純:「我希望擁有選擇和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因此當主管交辦任務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怎麼做」,而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和我有什麼關係?」


這樣的思維方式,更與過去世代有著根本性的差異:


Y 世代的行動驅動力:核心動力:來自外界賦予的責任或目標。如:「我是專業工作者,因此必須完成這件事。」主管的角色:專注於「如何執行」(How),透過清晰的指導與框架確保任務完成。


Z 世代的行動驅動力:核心動力:基於對工作的意義認同。「我需要感受到工作與我的價值觀相符,否則我會失去動力。」主管的角色:專注於「為什麼要做」(Why),幫助他們理解工作的脈絡與意義,並協助他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這種對「意義感」與「自主性」的追求,也難免讓 Z 世代在職場上,表現出一些會讓資深世代看起來「難搞」的特質:


對自己誠實:Z 世代強調「內外合一」,不會勉強自己做不認同的事。他們多半認為,只要工作的價值觀與內在動力不符,再多的外在獎勵都難以撐起熱情。這種「真實感」常被傳統管理者視為「不服從」;但對 Z 世代來說,是對自己、對團隊都最誠實的表現,能避免後續產生更大的執行問題或內在矛盾。


對外界坦率:因為對自己真實,所以他們也願意用同樣的坦率面對周遭環境,表達意見或質疑。這樣的溝通方式,若缺乏適當的技巧,就容易被視為「衝動」或「不禮貌」。然而,Z 世代的坦率其實是一種真誠溝通的展現,希望能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主管若能接納並善用這種直言精神,往往能及時掌握團隊狀況,並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期待角色平等:Z 世代不再無條件接受「上下層級」的差距,他們渴望被視為夥伴,而非只是一枚執行指令的螺絲釘。若能在決策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參與感與自主權,往往能激發他們更大的動力與創造力。這並非「沒有禮貌」,而是源自對自身價值的肯定,以及對效率與透明度的重視。主管若能調整心態,與他們進行平等對話,不僅能縮短溝通距離,也能建立更緊密的信任基礎。

對於 Z 世代來說,工作並非只是完成任務的工具,而是探索自我價值與人生目標的重要途徑。如果他們看不到工作的意義,極有可能陷入低動力,甚至迅速選擇離開。


四、Z 世代的三大「使用方式」


Z 世代對工作的期待遠超過單純完成任務的層面。他們需要在工作的每個階段找到意義、自主性與平等感。要成功管理 Z 世代,主管需要從「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這三個層次逐步引導,建立既清晰又高效的合作模式。


1. 在交辦任務時提供清晰的「為什麼」

Z 世代需要了解工作的脈絡與價值,這是驅動他們投入的關鍵。如果他們無法理解工作的意義,往往會出現動力不足或執行效果不佳的情況。


操作方式:當指派任務時,主管應該先花時間說明這項工作的背景與目標,幫助他們從全局視角認識任務的重要性。例如,講清楚這項任務如何影響團隊、公司,甚至是客戶的價值,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貢獻有意義。

當需要他們準備一份報告時,不僅僅說「幫我整理這些數據」,而是這樣說:「這份報告將用來幫助我們說服高層批准新計畫,你的分析將成為關鍵數據支撐。」讓他們理解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便能激發他們更主動地投入。


2. 告知自己的目標,讓他來想自己要「怎麼做」

Z 世代對平等與自主性的需求,讓他們希望有機會參與討論具體的執行策略。當主管明確表達自己的目標後,他們更樂於從自己的角度設計「怎麼做」,以實現這些目標。


操作方式:在說明任務目標時,讓他們明白你對結果的期待,但具體的執行方式可以由他們主動提出。這樣的開放式對話,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主性,也能促進雙方在執行層面的共識。

如果希望他們優化一份簡報,可以這樣說:「這份簡報的目標是更清楚地傳遞我們的核心價值,但目前的結構不夠突出。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以改進?」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初步想法,這時你可以補充:「我覺得加入一些數據支持或案例分析可能會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具體的呈現方式。」


3. 藉由先請 Z 世代分享觀點,並在溝通過程中釐清「做什麼」

Z 世代希望參與工作的制定過程,而不只是單純執行指令。透過引導他們分享觀點,並在對話中釐清「做什麼」,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操作方式:在交代任務時,先詢問他們對任務的看法,例如「你對這個專案有什麼建議?」或「你認為現階段的主要挑戰是什麼?」讓他們表達想法後,再結合你的目標進一步明確需要執行的部分。這不僅能讓他們感到被重視,也能讓任務的方向更貼近實際需求。

當需要他們規劃一場活動時,可以這樣說:「這次活動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潛在客戶參與,你覺得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式更吸引人?」在他們提出建議後,你可以補充:「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也許我們可以加入更多互動性內容,比如抽獎活動。接下來你可以試著規劃執行細節,我們再一起調整。」


透過清楚地解釋「為什麼」、引導制定「怎麼做」、並共同釐清「做什麼」,主管可以將 Z 世代的挑戰轉化為合作的契機。當他們在工作中感受到意義、參與感與自主權時,他們將成為團隊中最具創造力與責任感的成員,為組織帶來全新的活力與可能性。


五、結論:主管轉型為教練,解鎖 Z 世代的無限潛能


面對崇尚自主與意義感的 Z 世代,傳統的指令式管理模式已無法有效激勵與留住人才。此時,主管若能轉型為「教練」,以更開放的心態與方法來支持、引導 Z 世代,將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責任感,實現團隊績效的飛躍。

在這樣的領導思維中,主管需要學會:


傾聽與提問:像教練般透過開放式問題,引導 Z 世代反思、找出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提供答案。

賦權與陪伴:尊重他們對自主性的需求,並在必要時給予資源和指引,讓 Z 世代充分體驗並發揮其創造力。

看見價值與潛能:幫助他們理解工作的意義、與個人目標的關聯,讓他們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更願意投入。


當主管逐步掌握這樣的教練式思維,不僅能順勢融入 Z 世代的職場文化,更能將自身的經驗與他們的優勢融合,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這種「轉型」不僅是對 Z 世代的回應,也是整個職場正在歷經的一場變革:強調自主、創造力與意義感的時代來臨。


能夠擁抱這場變革、抓住機會的主管,將擁有影響未來的關鍵力量。當你具備教練思維,懂得如何與 Z 世代共創價值時,你不只是一個有效率的管理者,更是一位能激發潛能、帶領團隊前行的領袖。透過這樣的「人性化管理」,你將在下一個時代收穫更高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Comments


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t available anymore.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