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知道怎麼做,卻做不到: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和自己的對話的能力 (自我教練力)

自我教練力:關於如何賦能自己的能力
自我教練力


「我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做不到。」


你是否也曾在某個夜晚,無力地對自己低語這句話?


不是因為你能力不足,而是內心有個聲音卡住了你。那可能是一種焦慮、一絲懷疑、一種拖延,或是一股難以言喻的「提不起勁」。你打開電腦,原本想要完成任務,卻無意識地滑開了社群軟體;你定下了清晰的目標,卻遲遲沒有踏出第一步;你詳列了一整天的待辦事項,卻眼睜睜地看著時間無聲流逝。


在這個充滿無限選擇、資訊爆炸、變動快速的時代,每個人彷彿在沒有地圖的荒野中摸索前行。過去,我們習慣向外尋找指引:諮詢專家、參加課程、翻閱書籍。然而到了真正關鍵的時刻,我們卻常發現,真正困難的從來不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我和自己的內心打結了,我好像有點迷失了」。


而自我教練,正是為了協助你解開這個內心的結而存在的能力。

自我教練並不是一種對著鏡子喊加油的激勵,也不是勉強自己奮勇向前的堅持,而是一種溫柔而誠實、人人都可以練習的自我對話能力。你不再需要命令自己一定要前進,而是學會用理解、陪伴與引導,溫柔地與自己對話並陪伴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


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更不僅僅是心理專家的專利,而是一種每個人都能透過日常練習所獲得的「內在節奏」。它能讓你在轉彎處不崩潰,在混亂中仍然聽得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

當外在的選擇愈多,內心的安定感卻愈難維持;當資訊更新愈快,做出關鍵行動的難度也愈高。


試著想像你的一天:清晨醒來,手機跳出五則未讀訊息、三個群組正熱烈討論不同的議題,七則限時動態一個接著一個地吸走你的注意力;午餐後開始工作,你一邊回信、一邊參加會議、一邊又得應付突如其來的臨時需求;晚上你想好好放鬆,卻在 Netflix、YouTube 與 Podcast 之間不停切換,最終因為「今天什麼正事都沒完成」而感到深深自責。


這種「行動疲乏」,並非你不想做,而是你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不是你缺乏動力,而是你的動力早已被過多的刺激分散殆盡;你不是懶惰,而是你的內在需求早已被外部干擾所掩蓋。

在這個時候,你所需要的並非更多來自外界的推力,而是一套能幫你「重建內在秩序」的自我對話系統。它並不是簡單地提供你關於自我成長的指引,而是幫你將「知道怎麼做」的知識,轉化成「陪伴自己做到」的真實節奏。


自我教練力的核心,就是協助你從「知道」跨越到「做到」。

我們都清楚,新時代工作者顯而易見的問題就在於——我們過於習慣快速地回應外界不斷變動的環境,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學習如何和自己展開深層的對話。


我們太少停下來問自己:「此刻的我其實在擔心什麼?」、「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是不是因為還沒準備好,所以一直在猶豫?」這些問題,正是自我教練力的核心內涵:覺察、當責,以及引導自己。


真正的行動力並非來自外在的強力督促,而是源自於內在的穩定系統。當你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時,你自然能夠不再輕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內心的穩定也會漸漸浮現。


這正是 ACP 教練模式所強調的理念:與其逼迫自己快速行動,不如先練習與自己好好對話,從內在深處去覺察自己真正的需求與感受。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深入探索 ACP 模式的三個階段——Acceptance(接納)、Commitment(承諾)、Persistence(持續)——並且說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踐這套方法。


透過這樣一步一步地展開自我對話,你會逐漸發現,真正的穩定與持久的行動,從來都不是來自對自己的強硬逼迫,而是來自內在對自己的溫柔陪伴與深刻信任。

種能力將不只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成長策略,更將成為你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值得培養的一項能力之一。


自我教練力:ACP 教練模式


A – Acceptance(接納):從「情緒是問題」轉為「情緒是訊號」


ACP 模式的第一步,是學習如何接納當下的自己。接納並不是認命,更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尊重此刻內在真實狀態的態度——允許自己「如其所是」地存在,即使此刻的你可能充滿了困惑、無力或煩躁。


人們常誤解了接納,認為接納意味著停留在原地、不再改變。然而真正的接納,其實是改變的前提。唯有當你停止與當下的自己對抗時,你才有可能開始真實地前行。


我們過於習慣用理性思考去解決問題、用強迫的行動去掩蓋情緒。但情緒從來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內在發出的訊號。


「情緒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在說話。」

焦慮,可能來自你對掌控感的渴望;憤怒,也許是你的邊界被侵犯了;悲傷,則可能來自你所珍惜的某個價值受到了損傷。


這些情緒並不是壞的東西,也並非需要你刻意壓制。相反地,它們就像內心深處的小孩,正用最真實的方式告訴你:「我需要被看見、被理解。」


當我們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情緒時,就好像對著那個小孩說:「你怎麼又來了?快閉嘴!」但當我們試著用好奇心和尊重去接近情緒時,就像是溫柔地蹲下身子,輕聲問那個孩子:「你是不是很累?發生什麼事了?」


這種溫柔的靠近,就是接納的真正樣貌。它並不是急著轉換念頭,也不是立刻尋找解決方法,而是先透過一個簡單的提問,打開理解自己的門:「我現在真的還好嗎?我心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接納同樣也存在於身體的覺察之中。當你感覺到胃緊繃、肩膀僵硬或呼吸急促時,不需要急著去矯正或忽略它們,而是試著問自己:「我的身體正在試圖告訴我什麼?它是不是提醒我,最近忽略了什麼重要的需求?」或許你真正需要的是休息、好好哭一場,或只是創造一個能讓你放鬆下來的空間。也許你只是太久沒有好好地跟自己說說話了。


許多人認為自我成長必須從設定目標開始,但事實上,自我教練的第一步應該是重新建立與自己的關係。而這段關係的起點,就在於願意不帶評價地聆聽自己,輕輕地對自己說:「我願意陪著你,不論你此刻的狀態如何。」


當你願意這樣與自己對話,穩定感就會慢慢浮現,而行動也自然會隨之而來。


C – Commitment(承諾):從「我應該」轉為「我願意」


當我們開始真正地接納自己之後,才有機會面對內在真正的選擇:「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願意為哪些事情負起責任?」


現代工作者面對的最大困境,通常不是缺乏選擇,而是「選擇過多」。在資訊與可能性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外界的期待與比較之中,逐漸失去與自己內在價值對齊的能力。你可能已經聽過太多所謂「該做的事」、「該追求的成功」或「該努力的方向」,但很少有人真誠地問你:「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Commitment(承諾)的本質,就是重拾內心深處「我想要」的聲音。那個聲音可能已經很久沒出現了,可能非常微弱,甚至當你說出口時,還會覺得有些不安。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是你內心深處未被扭曲的渴望。這個聲音不需要很宏大,也不必完美無缺,甚至它可能還沒有具體的輪廓——但它是真正屬於你的聲音。


探索「我想要」的過程,通常不是一眼便能看穿,而是需要你一層一層地向內探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並非升職本身,而是內心被認可的價值感;你可能並非真的想要換工作,而是渴望一個能夠自由呼吸的空間;或許你追求的並不是達成目標本身,而是相信自己真的能夠完成一件事的那份踏實感。


當你清楚說出「我想要」時,你並不是要對整個世界負責,而是對自己承諾:「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願意經歷它帶來的所有樣貌—包括不確定,包括學習,也包括困難。」

真正的承諾,也意味著你開始為「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負起責任。並不是因為有人要求你做到,而是因為你主動選擇去活出那個理想中的自己。這樣的承諾,並不需要仰賴外界的鼓舞或監督,而是從你內心深處所浮現的明確與堅定。


當你願意承諾於自己的真實,而非追隨外界的期待,你便開始擁有一種新的內在自由。這種自由並非「我可以做任何事」的激進任性,而是清楚地知道「我為什麼而做」的穩定感。


P – Persistence(持續):從「要做到」變成「陪自己專注地做到」


承諾會點燃一個人的行動力,但真正讓改變發生的,是能否持續。而在這個充滿分心、干擾與多工誘惑的年代,「持續」早已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撐起的事。


我們常常以為「持續」代表著紀律、堅持、嚴格自律。但對自我教練來說,持續是一種關係感,是你是否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自己身邊。不是逼迫,而是陪伴;不是緊繃,而是有節奏的支持。


Persistence,不是直線前進,而是循環往復、不斷調節的過程。真正重要的,不是你今天做了多少,而是當你中斷、分心、疲倦的時候——你是否還願意再回來一次。

這種「回來」的能力,就像冥想練習:注意力會飄走,是自然的;重點從來不是不分心,而是


你願不願意輕輕把自己帶回來——再一次、再一次。


要做到這樣的「溫柔持續」,我們需要設計出一個支持自己的節奏與環境。可能是一個有彈性的目標系統、一天一頁的書寫儀式、每週一次的回顧時間,或是設定一個提醒自己「停下來呼吸」的生活場域。


這些設計,不是為了讓你更有效率,而是為了讓你有地方可以「停留」,可以重新聚焦。

持續,也需要一個「轉換內在對話」的能力——從「我還沒做夠」轉為「我願意繼續陪自己走這段路」。你不需要一次做完所有事,只需要每天與自己說一句:「今天,我還願意再走一小步。」


這樣的節奏,會讓行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你會發現,持續不是一種高強度的堅持,而是一種柔軟而有方向的存在狀態。

長期而言,這些細微的「我願意再回來」的選擇,會累積出一種心理上的慣性——一種你開始相信自己會回來、會照顧自己、會持續走下去的信任感。這,就是自我教練力最深層的影響力。


從與自己對話開始,重啟內在的行動引擎


我們以為,真正的行動力來自目標、計劃、方法與紀律。但走得越久,就越能體會:唯有當我們真正聽懂自己的聲音,行動才會變得自然而穩定。


在這個節奏快速、資訊爆炸、選擇過載的時代,「與自己對話」不再是一種奢侈的自我關懷,而是一種面對生活本質的能力。那些拖延、不安、卡住的時刻,其實都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和自己還沒有好好說話」。你不知道當下的你,其實在害怕什麼、渴望什麼、需要什麼。


自我教練力,就是這樣一種新時代的能力:在外在混亂之中,仍能建立穩定的內在秩序;在資訊過載中,仍能對自己說出:「我願意」。這不是要你變得更完美,而是讓你在每一次偏離時,都有一條能夠回來的路。

透過 ACP 模式的三個步驟——Acceptance(接納)讓你不再對抗情緒,而是看見訊號;Commitment(承諾)讓你回到真實渴望,重新對內在的聲音當責;Persistence(持續)則讓你學會用節奏陪伴自己,而不是用力逼迫自己。


這不只是行動的策略,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也值得被溫柔地帶往前。你不需要一次走得很遠,只需要每天願意再和自己對話一次。


你會發現,真正的穩定與持久,從來不是來自對自己的逼迫,而是來自對自己的信任與陪伴。而這份自我教練力,將成為你一生之中,最值得培養的自我成長能力之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