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買了很多線上課程,但我都沒上完,這難道是我的問題嗎?——重新思考新時代的學習模式與教練力


教練力


一、我們都很想學習,但為什麼總覺得學不夠、做不到?


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時代——我們比以往更渴望成長,也擁有前所未有的學習資源,但卻也更常陷入「怎麼好像學了很多,卻什麼都沒改變」的困惑之中。開始學習從來不是問題,難的是——為什麼我已經上了好多課、寫了滿滿筆記,卻總覺得自己沒什麼進展?


這不是懶惰,也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一種深層的「學習匱乏感」:你明明一直在學,卻感受不到明確的成長感。你可能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當下很有動力,甚至筆記做得很完整,但過沒幾天就忘得差不多;或是工作坊結束後感到大受啟發,卻很難真正落實到日常行動中。於是,一種熟悉的自我懷疑悄然浮現:「是不是我不夠努力?我是不是不適合學習?」

但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你身上,而是我們對學習的理解與這個時代的學習環境之間,出現了落差。


我們正活在一個資訊快速膨脹、變化無常的世界。新知識的有效期越來越短,昨天還有效的方法,今天可能就過時。學習因此不再是穩定累積的過程,而變成一場為了「追上世界」的即時反應——你本來只是想學寫作,卻突然發現還要學AI提示語、剪輯軟體與社群演算法。這些看似積極的學習,其實很多時候是出於「我不能落後」的焦慮。


於是,學習從內在驅動的興趣探索,變成一種焦慮性的生存策略——我們在追趕、在比較、在怕落伍。這樣的狀態下,學習不但變得無法持續,還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壓力甚至抗拒。

而這種焦慮,也與學習環境的巨大變化有關。從前,我們的學習發生在體制內:有老師、有考試、有階段目標;雖然制式,但至少有節奏。


如今,學習的主導權回到個人身上——你要自己找資源、安排時間、檢視成效。

如今,學習的主導權回到個人身上——你要自己找資源、安排時間、檢視成效。這看似是自由,實則是一種高度負荷的責任。你不再有人帶著你學,卻又還沒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節奏與系統,這正是許多人感到「想學卻學不起來」的根源。


所以,我們越來越常聽到:「我明明很想學,但我就是做不到。」這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現,而是說明我們正在面對一種全新的學習難題——外部環境變了,但我們的學習想像,還停留在過去的邏輯中。


我明明很想學,但我就是做不到。

我們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在這樣一個資源滿天飛、選擇總是比時間還多的時代,該怎麼做選擇?怎麼安排節奏?怎麼讓學習真正被內化?

這正是學習碎片化與中斷感的來源。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的學習節奏與方法,尚未升級來回應這個時代的變化。

與其責怪自己不夠好,不如誠實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還在用舊有的學習邏輯,應對這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也不需要焦慮,因為你並不孤單——而你,正站在新時代成長模式轉變的門口。


二、「內向式成長」:從「我該成為誰」到「我想成為誰」


如果說過去的學習,是為了符合某種社會期待、成為某個被認可的樣子——那麼現在,越來越多新時代的工作者,正在走上一條反向的成長路:不是再去問「我該成為誰」,而是開始認真思考「我想成為誰」。


這樣的轉變,不只是對自我認同的追尋,更是對學習邏輯的重新定義。在我陪伴過的學員與教練對話中,越來越多人這樣說:「我其實不期待公司幫我安排課程,我更願意自己掏錢,找那些我真正想上的內容。因為我不想再等別人幫我成長,我想為自己負責。」


這不再只是「想學更多」這麼單純,而是一種價值觀的翻轉:學習不再只是通往升遷、績效、競爭力的工具,而成為了靠近理想自我的方式。現代工作者開始把學習視為一種主動經營自己、建立職涯主體性的過程。他們願意投入時間與金錢,去學習身心整合、情緒覺察、人生設計、教練對話等軟性課程,目的不再只是為了拿到什麼證照,而是因為「我想要更理解我自己,也更靠近我在乎的生活」。


「內向式成長」—一種從內在渴望出發、以個人價值為依歸的學習態度。

這就是所謂的「內向式成長」—一種從內在渴望出發、以個人價值為依歸的學習態度。這種邏輯,與過去「符合外部要求、強化競爭力」的學習方式有明顯差異。它不強調升遷與績效,而強調「我正在走向什麼樣的自己」。

這些動機曾經在傳統職場裡顯得奢侈,甚至被視為逃避現實。但放在這個快速變動、無法預測未來的時代,這些「模糊但真實」的提問——我重視什麼?我想成為誰?我學習是為了什麼?——反而成為人們最穩定的內在錨點。


也因此,越來越多人不再依賴公司或制度提供的學習資源。不是因為不信任組織,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企業的短期利益與個人的長期成長常常不同步。當企業學習更傾向「即戰力」與「任務導向」,個人的學習則需要更貼近生涯的長線設計與價值整合。這樣的意識,促使現代學習者主動設計自己的成長節奏與內容。


這也帶動了一種新的學習消費習慣。課程不再是為了「加分」,而是為了「成為自己」。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人願意花錢投資自己——不只是投資知識,而是投資覺察、情緒、關係、內在穩定感。這些過去被認為「沒有產值」的學習,正在成為當代職場人最願意付費的品項。

因為現代的學習,不只是為了「變得更強」,而是為了「變得更自己」。


當「做自己」成為職涯發展的核心價值,學習的方式與節奏,也必須跟著更新。我們不再只是為了填補能力落差而學,而是為了成為那個能活出自我價值、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的人。

而這樣的學習路徑,不僅需要資源與方法,更需要一種深刻的自我理解力——讓我們在每一個選擇與行動之前,都能夠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正走在貼近自己的路上嗎?」



三、新的學習思考方式正在成形:探索自己,本身就是一門關於學習的「必修課」


當我們開始不再只是為了「符合期待」而學,而是希望「貼近自己」來學,許多人很快就會遇到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我到底是誰?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這正是越來越多人在學習之路上產生困惑的關鍵所在。尤其在這個學習資源爆炸的年代,當我們發現幾乎什麼都能學、什麼都看得到、什麼課程都能報名時,選擇反而變得困難了。因為當自由無所不在時,最困難的其實是:你對自己夠不夠清楚,知道要去哪裡。


這幾年,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人投入在「非技能型」課程的學習上。像是療癒、心理健康、人生設計、原生家庭、自我認同等,這些過去被視為不實用的課程,如今反而成了許多學習者的優先清單。為什麼?因為人們終於意識到——如果沒有認識自己,其他的學習很難有方向;如果沒有釐清內在驅力,外在的知識很難被承接與轉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探索自己」早已不是某種療癒性或輔助性的活動,而是成為這個時代的學習基礎。它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而是每一位新時代學習者的「必修課」。


不過,這樣的學習起點,也伴隨一種新的困擾:當我想探索自己,卻發現自己其實不太知道怎麼做;當我想選課、學習、成長,卻發現沒有清楚的目標與重心。這時,我們就會落入一種非常典型的狀態——資訊太多,但方向太少;選項過多,但內在模糊。於是行動變得困難、選擇變得猶豫、學習也變得斷斷續續。


這正是當代學習焦慮的真相:我們已不再受限於資源與環境,而是被自己的模糊感與迷惘綁住了。這不是懶惰,也不是拖延,而是一種「還沒有建立好內在學習導航系統」的狀態。


這樣的學習者常常處在一種矛盾張力之中:一方面內心著急,覺得再不開始就會落後;但另一方面,卻對於自己真正想學什麼、需要什麼、適合什麼沒有頭緒。於是學習的過程變得既興奮又疲憊,既想行動又無法持續,最後常常以一種「我是不是又失敗了」的內疚收場。


這種內在自責很常見,但它其實反映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學習者仍缺乏一種更有系統、更理解自己的學習策略與節奏安排。


因此,這幾年興起的教練對話、心理諮詢、自我對話書寫、目標澄清等學習形式,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是對這種「學習焦慮」的回應。因為人們開始明白,真正有效的學習,不是「給我一個新工具」,而是「幫我看清自己在哪裡、要往哪裡去、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前進」。


換句話說,我們不只是需要更多知識,我們更需要建立一種「知道怎麼決定要學什麼、怎麼學」的能力。而這一切,都要從「探索自己」開始。它不再是學習之前的前置作業,而是學習本身的一部分。


學習,已經不只是填補認知的過程,更是一種與自己關係的建立,一種生活選擇的鍛鍊,一種內在對話的展開。


如果你也覺得學得越多、越感迷惘,不一定是你方向錯了,而是你還沒適應從「外在輸入」變成「內在轉化」的轉變。而當你願意從探索自己開始,許多學習的選擇,就不再只是跟風、被推動、怕落後,而是來自一種深層的選擇感與前進力。


三、新的學習行為邏輯:先自我理解,再邊做邊學,並保持專注


當學習的起點從「該學什麼」轉變為「我需要什麼」,我們就來到一種新的學習行為邏輯。它不再是線性、固定步驟的填充式進修,而是更貼近真實生活的循環歷程——從理解自己出發,在行動中學習,並努力保持專注。這三個步驟,構成了新世代學習者的基本節奏。


Step 1:學習的開始,不是學會什麼,而是理解「我此刻的狀態」


很多人以為要開始學習,就得先選好課程、訂好進度、決定目標。但更根本的起點,其實是回頭問自己:我為什麼想學這個?我現在的狀態準備好了嗎?我是真的有餘裕開始,還是只是因為焦慮、不安,想抓點什麼來安慰自己?


這樣的提問,才是真正建立「有效學習」的基礎。如果我們帶著混亂、焦慮、對自我的不信任去學習,即使學到了再多知識,也很難內化或持續。因為學習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資訊輸入,而是一種與自己內心渴求狀態對齊的行動。


Step 2:真正的學習,不是等準備好才開始,而是「邊做邊學」


傳統的教育邏輯強調「先準備,再行動」,但在這個變動快速、無法預測的世界中,等待準備好的時刻,常常會變成永遠不開始的藉口。


與其等到什麼都弄懂,我們更需要練習的是「在不確定中行動」,透過試做、修正、反思,逐步打造出真正貼合自己的學習路徑。也只有在真實行動的過程中,我們才會遇見真正的問題,從而帶來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


這樣的學習是活的、有機的。它不是依照進度表前進,而是依照生活節奏、心理狀態與當下資源彈性調整。它承認行動中的卡住,也接納過程的反覆。比起「做對」,它更強調「持續在做」。


也因此,邊做邊學,不是一種退讓的學習策略,而是最能回應真實生活複雜度的主動選擇。


Step 3:在資訊洪流中,真正稀缺的是「持續專注」


當你開始行動後,很快就會發現:最大的挑戰不是一開始,而是怎麼持續。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開始時很有動力,但幾天後就分心了;原本下定決心要每天練習,卻被一次聚餐、一通電話、一條訊息打斷之後就回不來了。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資訊與干擾太多、太強。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維持心理空間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專注力」。

這裡的專注,不只是注意力的集中,更是目標與選擇的堅持。當你的大腦被太多選項拉扯,當你的生活節奏太難預測,能守住一件正在進行的事,變得非常珍貴。

這也讓許多學習者開始重視一些支持專注力的方法,例如:設定明確的任務、培養正念覺察、建立固定的覆盤節奏、甚至透過教練對話來定期校準學習目標。因為唯有維持內在的清晰與空間感,學習才能不斷沉澱與深化。


四、為什麼教練力,是新時代最需要的學習方法?


當我們開始練習從自我理解出發、在行動中邊做邊學、並努力保持專注時,很快就會遇到一個關鍵問題:這樣的節奏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中卻難以持續。我們常常在做了一半後卡住、因為資訊太多而迷失、或在焦慮壓力下突然停擺。這時你可能會問:我是不是又失敗了?但或許更應該問的是——我有沒有一套「內在支持系統」,可以幫我在每一次學習中找回節奏、持續前進?

這套支持系統,就是「教練力」。

很多人一聽到「教練力」,會以為那是專業教練才需要的技能。但事實上,教練力不是一種職業身份,而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具備的能力,一種可以幫助我們在混亂中釐清、在卡住時重啟、在學習裡保持自我連結的內在運作方式。它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的教練,而是為了讓你成為自己最穩定的支持者。


在上一章,我們談到了新時代的學習行為邏輯:要從自我理解開始,才能選擇對的資源與目標;要先行動,在過程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節奏;更要學會專注,抵抗資訊洪流帶來的分心與疲憊。而教練力,就是能讓這三個步驟真正「走得動」的底層機制。


第一,它幫助你在學習起點,不是衝動購課、也不是帶著焦慮選擇,而是學會問對問題:我現在的狀態適合這樣的學習嗎?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真正想靠近的是哪個方向?這種釐清,不是為了限制你行動,而是為了讓行動更對焦、更能累積。


第二,它在你開始邊做邊學的時候,提供一個穩定的反思回路。你會更容易在每一次行動後停下來問自己:這個做法有靠近我要的嗎?有什麼地方卡住了?我可以怎麼調整?這不只是反思,更是一種策略調整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正是讓學習不再只能靠「撐下去」,而是可以「接得住」的關鍵。


第三,它讓你在分心、迷失與懷疑自己的時候,有一種內在語言可以轉換狀態。你不再只能被情緒帶著走,而是能練習與自己對話,像教練那樣問:「你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這個卡住的情緒,有沒有什麼未被看見的訊號?」、「如果可以從這裡再出發,你會想先做哪一小步?」這些提問,看似簡單,卻是教練力最有力量的日常應用。


教練力真正帶來的,是一種「學習不中斷」的能力。

你會發現,教練力真正帶來的,是一種「學習不中斷」的能力。


這種能力,正是現代學習者最容易缺乏、也最容易誤解的一種學習迷思:我們以為學習要有大轉變、大改變,但其實,真正能走得長遠的成長,是一次次的「轉化練習」——讓啟發不白費,讓每一次學習都能內化成自己的選擇與行動。


教練力,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從每一次學習的「感動點」開始,連結回當下的生活與工作狀態,然後生成下一個可行動的起點。這也是為什麼,當一個人開始擁有教練力後,他的學習會變得更有節奏、更有累積感、更能走得深遠。


五、上不完的課,不代表你沒用,你只是需要升級「如何學習」的能力


每一次學不下去的經驗,背後其實都藏著一個關鍵訊號——不是你學不好,而是你還沒找到一種適合你的「學習方式」。這或許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常被忽略的一件事:我們太常以為,學得起來的人就是更有動力、更有紀律、更聰明;卻很少有人問過——他們到底是「怎麼學的」?

當我們一次次責怪自己「上課上到一半就沒繼續」、「買了好多課卻都擱著」、「學習動機一下就消失」,我們其實都在錯誤地把問題歸因在「我是不是不夠努力」。但如果你願意停下來重新思考,就會發現——也許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還沒升級你用來學習的那套「學習邏輯」。


我們很少被教育怎麼設計一段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過去的學校教育,習慣幫我們安排進度、提供教材、訂定評量標準;但當我們來到自由學習的時代,一切都要自己決定時,反而不知從何開始。這就好比突然從一個坐得好好的高鐵車廂被丟到荒野裡——你當然會手足無措,因為這從來就不是你熟悉的成長場景。


所以,學習出現卡住,不是你失去了學習的能力,而是你過去熟悉的那套「被設計好的學習流程」,不再適用於你現在的狀態與目標。這時候,真正需要升級的,是一整套新的學習架構,一種能夠因應變化、呼應當下、調節節奏的學習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教練力不只是輔助你學習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幫你升級學習方式」的能力。它幫助你從以下三個面向,重新打造你的成長邏輯:


  1. 從「學會什麼」轉向「我需要什麼」: 不再盲目吸收,而是從當下需求出發,主動定義學習的焦點。

  2. 從「上完一堂課」轉向「創造一個改變日常的行動計畫」: 把知識輸入變成日常實踐,將片段的學習轉為能夠影響生活的行動計劃。

  3. 從「時間管理」轉向「專注度管理」: 重點不在於你安排了幾個小時學習,而是你有沒有建立一套能讓自己回來、保持專注的方法。


真正重要的,不是學更多,而是好好待在自己的成長旅程裡


「買了很多線上課程,但都沒上完」的現象,其實在談的,是一種對自己的關係方式。會學習的人,從來不是因為他們更有紀律、更聰明、更能堅持,而是因為他們更懂得怎麼溫柔地陪伴自己。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前進、什麼時候該暫停;他們允許自己卡住,也相信自己有一天會走過去;他們在焦慮時不強迫,而是回到「我怎麼了?我現在需要什麼?」這樣的對話裡,為自己創造再一次出發的條件。


這正是教練力的深層意涵:它不是一套工具箱,而是一種內在關係的練習。你不需要成為教練,你只需要願意成為自己最好的陪伴者——在學習中不只尋找答案,也練習聽見自己;不只追求成長,更練習承認此刻的樣子。


最後,請記得:真正的學習,不是一次次地突破自己,而是一次次地覺察自己。你不需要完美地執行每一堂課、每一個目標,你只需要在每一次感到迷惘時,學會問出那個最溫柔、也最強大的問題——「我現在,可以怎麼支持自己?」「我有沒有待在自己的成長節奏裡」


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新時代最需要的能力;這樣的你,才是真正不怕變化、持續走在成長路上的你。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