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團隊教練力:從倦怠到積極行動的團隊激勵系統

團隊教練力:學習如何創造賦能環境,並不只是為了改善團隊績效,更是這個時代每一位工作者在面對變動時,一次自我成長的邀請。
團隊教練力


團隊教練力:從個體賦能到團隊動能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詳細探討了教練力作為新時代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實踐方式,從如何在個體層次建立內在的心理韌性,到如何透過一對一的教練對話,幫助人們在職涯變動的浪潮中穩定自我、積極探索。然而,當我們的視野從個體轉移到團隊層次時,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也更迫切需要新的理解與策略。


在新時代的職場環境裡,團隊所面臨的挑戰遠比個體更加嚴峻且多元化。隨著數位轉型、遠距工作、跨領域合作的普及,團隊成員不只要適應不斷加速的外部變化,更要在內部面對日益提升的協作需求、溝通複雜性與心理壓力。這些問題的疊加,使得職場倦怠(burnout)已經從個別現象轉變成整體團隊中經常性的情緒氛圍,逐漸侵蝕團隊的創新力、凝聚力與競爭力。


從實際情境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的問題。以近期我輔導的一間新創公司為例:這家公司的產品開發團隊原本充滿活力,經常提出創新點子,也樂於相互交流。但隨著業務成長迅速、市場競爭激烈,團隊的工作負荷開始大幅增加。原本一次專案只需一個月,現在可能縮短成兩週甚至一週,團隊成員逐漸陷入持續的加班狀態,每天的交流逐漸從創意探討轉變成例行公事的溝通,甚至開始避免提及敏感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害怕額外的工作量與心理負擔。


在一次團隊教練的會談中,一位資深工程師坦率地告訴我:「以前我們開會會搶著說自己的想法,現在開會每個人都低頭不語,因為大家知道,誰先開口誰就得負責解決那個問題。我們不是不想做,而是覺得做不完,更不確定這些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麼。」這種「集體性倦怠」正逐漸成為現代團隊運作中的新常態。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超越個體層次的賦能概念,系統性地建立一個能夠主動激發團隊積極行動的賦能環境。這並非只是領導者的額外任務或管理手段,而是所有希望在未來競爭中取得長久優勢的團隊必須正視的核心課題。


在ACP教練模式的核心精神——「尊重自主性、強化內在動機、持續提升團隊成員自我效能」的指導下,本章將提出一套完整且循序漸進的團隊激勵系統。這套系統將從降低內部的情緒負擔開始,逐步引導團隊成員從倦怠轉向積極行動,最終實現個人與團隊的同步成長與持續創新。


系統架構概覽:從減少內在干擾到支持積極行動


這個激勵系統的基礎,是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原則上:團隊的績效與動能不只取決於外部激勵因素(如薪酬、獎金),更深刻地受到內在心理狀態的影響,尤其是內在動機、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水平。為了能有效啟動這些內在驅動因素,我們將透過四個階段的教練式介入,逐步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具韌性、更具能動性的團隊環境:


1. 調節情緒,解決工作倦怠

   - 首先透過情緒識別與轉化認知的技巧,降低團隊的內在情緒負擔,使情緒不再成為影響績效與合作的阻力。


2. 對焦期待,提升工作投入意願

   - 在情緒獲得有效調節後,協助團隊明確自身對工作的內在期望感(expectancy),透過透明的績效溝通與真實的價值感回饋,提升團隊成員主動投入的意願與行動力。


3. 工作內容設計,激發積極行動

   - 透過刻意設計團隊任務的重要性、多元性與完整性,幫助團隊成員在工作中體驗到更高的意義感與成就感,持續激發主動行動的動力。


4. 建立團隊運作原則,保持穩定成長

   - 最終,透過資訊透明、信任風險管理與利益相關原則的確立,培養團隊內部穩固的互信氛圍,實現團隊的長期穩定與共同成長。


在本章節中,我們不只會提出理論與方法,更會融入豐富的案例與真實情境,讓讀者可以具體而真切地理解如何在實務上應用這套系統。例如,我們會看到像是服務業團隊如何在高壓環境下重新發現工作的樂趣、創新團隊如何在快速迭代的壓力中持續保持內在的動機,以及管理層如何透過教練式對話有效建立團隊內的深度信任與心理安全感。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入每個階段的實踐策略與操作細節,從而讓團隊的積極行動不再只是短暫的激情,而成為長期穩定且可持續的團隊文化與動力源泉。


階段一:從調節情緒開始,解決工作倦怠


現代職場中,團隊成員的倦怠常源自於長期且持續的「情緒勞動」。情緒勞動,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職場情境中,必須為了符合組織或工作的期望,而管理並調整自己的情緒表現。尤其在服務業、銷售、創意產業或是管理職位,情緒勞動成為員工的日常挑戰。

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情緒勞動的兩種形式:


- 表層演出(Surface Acting):這種情緒勞動發生在團隊成員並未改變內在情緒的情況下,僅透過表情、言語、行動來展現出工作所期待的情緒狀態。例如,客戶服務人員內心感到疲倦,但仍需保持笑容與親切;或是企劃團隊成員在高壓的提案會議中,明明感到挫折與焦慮,卻需要展現平靜與自信。

- 深層演出(Deep Acting):則是指團隊成員透過主動調整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真正讓自己感受到與工作需求一致的情緒。例如,一位資深主管在面對部屬連續失誤時,可能先從內心調整自己的焦躁與不耐,透過設身處地的同理心,真正感受到理解與耐心後,才展現出支持與鼓勵的態度。


相較之下,長期進行表層演出的人會經歷更嚴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內在與外在情緒的不一致會持續耗損個人的心理能量,導致疲憊感逐漸積累,最終演變成嚴重的職場倦怠。

在我近期輔導的一個團隊中,這樣的情境鮮明地呈現了出來。這個團隊是某科技公司的客戶服務部門,成員長期處於需要迅速回應大量客戶問題的狀態,且面對客戶的不滿與挑戰時必須保持專業與耐心。但在內部訪談中,一位員工坦誠表示:「每天假裝很有耐心、很有活力,其實心裡早就空了,回家後完全沒有力氣去面對任何人。」他的狀態正是典型的表層演出累積造成的心理枯竭。


而教練式團隊賦能的介入,正是從幫助團隊成員識別與轉化這種情緒勞動模式開始。透過有意識的引導,成員逐漸從表層演出轉向深層演出,以真實的內在狀態來對應職場需求。具體實踐的步驟與方法包含:


1. 探索情緒事件,識別壓力源

透過教練式的一對一對話與團隊討論,我們首先邀請團隊成員回顧近期令他們感到疲憊或情緒負擔沉重的事件。

例如,領導者可以這樣提問:「過去一個月,有哪一個工作任務或互動讓你特別疲累?你還記得當下自己的感受嗎?」這樣的提問不只幫助成員回憶事件,也協助他們深入探索情緒背後真正的壓力來源。

2. 情緒覺察與內在調節

透過引導式的提問,幫助團隊成員深入理解自身情緒。例如,教練可能問:「當你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是什麼?這種感受,反映出你什麼樣的需求或價值沒有被滿足?」

曾經有一位團隊成員在教練對話中提到,自己之所以長期覺得挫折與倦怠,是因為他內心真正想要的,是能夠在工作中感受到被尊重與被理解,而非只是機械地執行指令。透過這樣的覺察,他開始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

3. 建立正向情緒連結

在覺察到真實情緒與需求後,我們進一步透過提問與引導,幫助成員將情緒事件重新賦予積極的意義。例如,「儘管這件事讓你感到壓力,但它對你來說是否有什麼正向的意義或價值呢?」

一位專案經理在情緒覺察後,發現自己雖然經常在團隊溝通上感到焦躁,但這背後其實是對團隊成果高度負責的熱忱與期望。他重新理解這種焦躁感後,決定採取更適當的溝通策略,而非壓抑情緒或表現得表裡不一。


透過這樣系統化的情緒調節過程,團隊成員不僅可以有效減輕情緒勞動帶來的心理負擔,更能將內在情緒與工作角色真實融合,降低職場倦怠的風險,創造一個更加健康與真誠的團隊氛圍。這也是從倦怠轉向積極行動的重要基石。

下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在情緒穩定後,更有效地對焦成員內心的期待與工作動機,激發團隊持續投入的積極意願。


階段二:對焦期待,提升工作投入意願


當團隊成員開始逐漸從情緒耗竭的狀態中恢復,感受到內心的壓力慢慢減輕後,下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清楚看見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努力看不見成果,或是付出了很多卻沒有感受到應有的回饋時,自然會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久而久之,這種感覺就容易轉化成疲累、無力與倦怠。


因此,在這個階段,教練式領導要特別著重的是與團隊成員進行清楚、真誠且同理的對話,幫助他們建立起對工作的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會帶來看得見的改變,進而從「被要求要努力」的狀態轉變為「願意主動投入」的狀態。


  1. 讓成員看見自己努力帶來的價值


要讓團隊成員願意主動投入工作,他們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預期的成果,也就是「我做的這些事情真的有用」。這裡的關鍵在於領導者要與成員一起明確建立出一條從「努力」到「成果」的清晰路徑。


例如,有一家軟體開發公司的團隊,因為近來的專案經常改變需求,讓團隊成員感到疲憊不堪、覺得自己的努力像是白費功夫。教練式的領導者並不會急著責備或要求成員加把勁,而是會首先理解成員的感受,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知道最近專案經常有調整,大家一定感覺很挫折。你們會覺得什麼樣的方式,能幫助我們在專案調整時,還是看得見努力的價值?你們希望怎麼樣去衡量這個過程?」


透過這樣的對話,領導者能夠與成員一起明確定義努力與成果之間的連結,例如共同制定明確的小目標或階段性的里程碑,讓成員能夠隨時看到自己每一步的付出,都能產生真實的價值與改變。


  1. 讓成果與回饋清楚可見


除了讓成員知道努力會帶來成果,下一步更重要的是,這些成果必須能被看見、被感受到,而且必須要清楚知道自己能夠獲得哪些實質的回饋與支持。


試想一個業務團隊,每天努力地接觸客戶、推廣產品,但如果主管從未清楚告訴他們成功的銷售會獲得什麼具體的回饋,久而久之,他們的工作動力就會大幅下降。因此,教練式的主管會與團隊成員進行這樣的對話:


「你們每天在前線非常辛苦地面對客戶,我非常感謝大家的付出。如果我們一起達成這個月的目標,你們覺得什麼樣的回饋會讓你們感到真正被看見、被肯定?是公開表揚、額外的休假時間,還是特別的獎金?」


透過這樣的互動,成員會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且每一分的付出都是與回饋直接相關聯的。這種明確的連結會大大提升成員的工作動力。


  1. 從了解個人價值觀出發,讓工作有意義


讓團隊長期願意持續投入工作,更深層的動力往往來自於工作能夠滿足他們內心的價值觀與意義感。這就需要領導者真誠地去了解每個成員內在的渴望與追求,並協助他們將這些個人價值與團隊目標緊密結合。


例如,一個醫療用品設計團隊的成員,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可能是希望幫助病患減輕痛苦,而不只是完成產品設計的KPI。此時教練式的主管會透過這樣的問題,深入了解並連結個人價值觀:


「你最近在設計這個產品時,有哪些瞬間讓你特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是用戶的回饋、團隊合作的時刻,還是你自己看到產品確實幫助了病患?」


透過這種真誠的提問,主管能夠幫助成員重新找回工作的初心與熱忱,讓每個人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並不是單純的任務執行,而是有更深層的內在價值與意義。


實際情境案例:跨部門合作中的期望對話


考慮一個真實的企業情境,行銷部門與技術部門經常因為彼此的需求與溝通模式不一致,導致長期的磨擦與疲憊。教練式領導者在這種情況下,會分別與兩個部門進行深入的同理對話,並透過清楚的提問,重新調整彼此的合作期待:


- 對技術部門:「我理解你們經常收到突然的修改要求,這一定讓你們覺得挫折。如果行銷團隊能怎麼調整他們的溝通模式或提供什麼資訊,會讓你們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 對行銷部門:「我知道你們常覺得技術團隊無法及時回應需求,這一定讓你們覺得很急迫。如果技術團隊能做哪些調整,會讓你們覺得更有信心、更願意主動合作?」


透過這樣的對話,兩個部門會重新看到彼此的需求與期待,並且知道每一次的努力與調整,都會產生清晰的互相支持效果,進而願意主動投入彼此的合作。


當團隊開始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但有明確的成果,也能真實感受到這些成果帶來的回饋與意義時,他們自然就會願意持續投入,這也為接下來的第三階段:重新設計工作內容,激發積極行動,奠定了穩固且充滿動力的基礎。


階段三:從工作內容的設計,激發積極行動


當團隊成員開始清楚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意義、付出有價值時,下一個重要的階段便是幫助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持續感受到熱情與投入感。此時,教練式領導的角色便是透過巧妙的工作設計,讓每一位成員在日常任務中都能找到真正的成就感、挑戰性與完整性,進一步激發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工作。


  1. 提升工作的意義感:讓每個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當一個人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對他人或社會有直接的貢獻時,內在的動力與投入感會大幅提升。因此,教練式領導在這階段會主動設計一些讓成員能夠明確感受到工作價值的方式。

例如,在一家社會企業中,團隊成員經常忙於日常業務,容易忘記自己工作的初衷與意義。教練式主管會定期舉辦使用者故事分享會,邀請實際受益的使用者親自到公司分享感謝或使用經驗,這讓每個成員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確實改變了別人的生活。

具體來說,主管可能會說:

「今天我們邀請到幾位使用我們產品的人,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真實故事。我希望你們能看到自己的每一天努力,都在實際上幫助別人,這些故事就是我們努力的最大動力。」

這樣的情境設計,會讓成員不僅看見工作的價值,更在心中重新點燃工作的熱情與動力。


  1. 豐富工作內容:讓每個人成為多元技能的探索者

日復一日單調重複的任務,經常是造成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透過多元化的工作設計,讓成員有機會使用不同技能、體驗各種角色,將能有效激發新鮮感與成就感。

例如,有一個創意行銷團隊,成員經常因為長時間執行同類型專案而感到疲乏。教練式主管便會主動進行對話,了解每位成員的潛力與興趣,提出這樣的建議:

「我發現大家最近都有點疲憊,可能因為太久執行相同的任務了。接下來的專案中,有沒有人想試試其他領域的任務?也許你一直負責文字,但其實也想嘗試影像或社群行銷?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調整一下。」

透過這種工作內容的多元化設計,成員不但能持續感受到工作的挑戰與趣味,也能從中發現並發展自己的多樣技能,長期保持對工作的新鮮感與投入度。


  1. 完整工作的體驗感:讓每個人看見從頭到尾的付出與成果


工作中的另一種挫折感,常常來自於只能看到自己負責的小片段,卻無法體會整體成果的成就感。透過讓每個成員清楚感受到工作任務的完整性,會讓他們產生更強烈的自豪感與認同感。

例如,一個軟體開發團隊過去一直是每位成員只負責某一個功能模組,因此大家很少感受到完整產品的成果,容易覺得自己的貢獻微不足道。教練式主管會調整工作模式,讓每位成員都有機會參與從需求討論、設計、開發到最終測試與用戶回饋的完整過程。

主管可能會對成員這樣說:

「過去你們可能只專注於某一個開發環節,但這次我希望你們能參與整個專案的過程,讓你們真正感受到自己付出對整個產品的重要性。我相信,當你們看到自己的工作完整呈現出來時,一定會非常有成就感。」

這種完整工作的設計不僅提高了成員的滿足感與自我效能,也能激發他們更強烈的責任感與積極行動。

實務案例情境:團隊輪調計畫

以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說明,某公司內部曾經遇到團隊成員嚴重缺乏動力的問題,原因在於每個成員長期停留在固定角色中,缺乏成長與挑戰感。教練式領導者透過深入對話後,提出了團隊輪調計畫。


主管主動與每位成員討論:

「我知道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成長與挑戰,過去一直在相同的崗位可能讓你們感覺有點停滯。接下來我們會安排輪調,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嘗試不同的職務與角色,你們覺得怎麼樣?」

這個輪調計畫讓成員重新燃起對工作的熱情與好奇心,每個人在嘗試新角色後都表示:「原來我還有這麼多潛力,我現在更期待每天來上班了。」

透過這種具體的工作設計,團隊不但擺脫了倦怠的困擾,也重新找到了積極行動的動力,為第四階段「建立團隊運作原則,保持穩定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階段四:從建立團隊運作原則,保持穩定成長


當團隊經過前面三個階段的情緒調整、明確期待與工作內容的重新設計後,團隊的動力已經開始逐漸復甦。然而,如何讓這種正向的變化不只是曇花一現,而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成為團隊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第四階段的重要任務。


在這個階段,教練式領導的重點將放在透過清楚、具體的團隊運作原則,建立起穩定且有彈性的團隊文化,讓每個人都清楚知道在團隊中如何互動、如何承擔風險、如何讓自己的目標與團隊的目標更緊密地連結。


  1. 建立資訊透明的原則:創造開放、安全的溝通環境


團隊內部的資訊透明,是建立高度信任與互動的關鍵。教練式主管會積極營造一個每個人都敢於說真話、樂於分享資訊的氛圍。


例如,一個團隊可能在過去因為資訊不透明,而經常發生誤解甚至衝突,導致工作效率低落。教練式主管會主動提出這樣的原則:


「從今天開始,我們每週的團隊會議都要設立專門的時間,讓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工作進度、困難與需求。每個人的意見都值得被尊重,只有當資訊充分流通時,我們才可能真正做到互相支持。」


透過這樣的運作原則,團隊成員逐漸會習慣主動、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進一步促進團隊內的相互理解與合作效率。


  1. 建立安全嘗試與容錯的文化:鼓勵勇敢探索新方法


團隊的成長往往來自於不斷嘗試與創新。然而,嘗試與創新本質上也意味著可能的失敗與挫折,因此如何讓成員在安全的環境中勇於嘗試,便成為教練式主管的重要任務。


教練式主管會明確表達:


「我們的團隊必須成為一個鼓勵嘗試且容許錯誤的地方。我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提出新的想法,即便失敗了,我們也會一起學習並改進。重要的是我們一起持續往前。」


這種容錯的原則,會大幅降低成員在嘗試新方法或創新時的心理壓力,進而更願意主動提出想法與積極行動。


  1. 將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清楚連結:創造共贏的成長模式


要讓團隊持續穩定成長,每個人都必須清楚地看到自己與團隊之間的共贏關係。教練式主管會主動且深入地了解每位成員的個人目標,並在團隊發展過程中刻意將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連結起來。


例如,一個主管可能與團隊成員進行這樣的對話:


「我知道你未來希望能在專案管理上更進一步,我們團隊即將啟動一個新專案,你願意試著承擔更多的管理角色嗎?這樣不僅能幫助團隊達成目標,也能協助你更快地達成個人職涯的目標。」


透過這種具體的連結,團隊成員清楚感受到自己個人的成長與團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從而更加主動投入與承擔責任。


實務案例情境:團隊共識工作坊


在實際運作中,一家公司為了維持團隊的穩定成長,特別舉辦了「團隊共識工作坊」,邀請團隊成員一起討論並建立屬於團隊的運作原則。


主管在工作坊中帶領大家進行這樣的討論: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這裡不只是完成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夠一起成長、享受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並訂出我們團隊共同的原則,例如溝通如何進行、如何支持彼此、遇到衝突時該怎麼處理等等。」


透過這樣的團隊共識,成員不僅清楚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與角色,也建立了深厚的歸屬感與責任感,確保團隊在未來的發展中能持續穩定成長。


這樣的系統性操作,讓團隊從個體的賦能轉化成真正有持續性與彈性的團隊文化,使得團隊動力能夠持續保持在高水平的狀態中,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與機會。



小結:你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變革的一部分


學習如何創造賦能環境,並不只是為了改善團隊績效,更是這個時代每一位工作者在面對變動時,一次自我成長的邀請。

當你開始學會傾聽情緒,而非壓抑;當你嘗試釐清期待,而非只是完成任務;當你願意重新設計工作,而非被迫適應流程;當你相信關係可以是信任與共識的起點,而非壓力的來源——你已經在實踐教練力。

這四個階段,不只是一套方法,它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陪伴自己與他人穿越倦怠、走向行動的節奏。你不需要完美,但你可以從選擇理解,而不是防禦;選擇對話,而不是冷漠;選擇共好,而不是內耗,開始。

你不是孤軍奮戰。當你開始練習教練力,你也正在成為這個世代需要的影響者——一位能在人與人之間,重新點燃動力、連結意義、維繫希望的領導者。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