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賦能需求到「教練力」:新時代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教練力,是每個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教練力


一、賦能,是時代變動下對人的一種回應


在進入「教練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一個更根本的詞:賦能。


近幾年,「賦能」這個詞像是某種職場與個人成長的新密碼,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裡。不論是企業管理會議、人才發展課程、甚至是社群上討論焦慮與自我療癒的貼文中,我們越來越常聽見這兩個字。但它到底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對它這麼有感?


如果要用最直白的方式說,「賦能」就是:給予一個人足夠的能力與信任,讓他可以掌握自己的方向與選擇。


它不是單純告訴你:「你可以的!」也不是只給你一堆資源或資訊,而是幫你在混亂中,看見自己的方向,並且有能力也有動機走上那條路。它是一種深層的內在轉變,不只是對環境的回應,更是一種心理建構的過程。


我們渴望被賦能,是因為我們正在經歷從「滿足需求」到「做自己」的生涯發展的轉型。


這份「想要被賦能」的集體渴望,來自於一個深層的社會背景:我們正處在一個劇烈轉型的年代——環境還沒有變太多,但新時代的價值觀已經快速的進入社會。


但現在的我們,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現實:成功不再有固定模板;穩定不再保證未來;自由選擇的權利與焦慮並存;變化快速到讓人來不及適應,就得學習面對變化並立刻做出回應。


於是,出現了一種新時代工作者特有的情緒:我可以選擇,但我好怕選錯;我想做自己,但我又懷疑這樣是不是太任性;我渴望自由,但同時也害怕那份自由帶來的責任與孤獨。


這不只是焦慮,而是一種我們這一代人共同享有的心理壓力:一邊比以往有更多自主;一邊卻也承擔著前所未有的選擇責任。自主的展現是日常的選項,甚至是一種不得不的心理適應策略。


我們常常在這樣的情境裡掙扎:明明已經勇敢裸辭了,卻還是忍不住想解釋:「我不是在逃避,只是想喘口氣。」明明想轉職去一個更有意義的領域,卻怕別人問:「你這樣會不會太衝動?」明明在工作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卻又擔心:「是不是我太不合群?」


這些掙扎,不是因為你不夠成熟,也不是你太愛想太多,而是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變動節奏已經跟不上我們心裡想尋找穩定的渴望。


而「賦能」,就是在這樣的價值觀發展過程的衝突與模糊裡,重新長出的一種需求語言。它不是一種流行語,而是對於心理韌性、自主性與內在力量的深層呼喚。


二、賦能的本質:不是給你答案,而是幫你長出自主面對生活變化的能力


賦能不是在外部貼上「你可以」的標籤,而是從內部讓你相信「我真的可以,因為我更理解自己、也準備好承擔。」


它不是替你作主,也不是給你控制感,而是透過陪伴、釐清、反思與回到自己內心覺察的歷程,讓一個人逐漸具備以下能力:


- 了解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判斷;

- 有能力整理出自己的優先順序;

- 有勇氣承擔不確定與不被理解的時刻;

- 有方法將模糊感轉化為可行的下一步。


真正的賦能,不會簡化人生的複雜性,不會因此減少需要面對的環境變動,而是讓人學會與這份複雜共處。它不只是在結果上支援你,而是在過程中與你同行,支持你長出一種能夠承擔不確定、並在模糊中找路的內在能力。


說到底,賦能,是一種把焦點從事情的關注,轉回到人的發展過程的態度與方法。


它讓「人」成為主角,而不只是任務的執行者。


在過去的職場,我們談效率、談產出、談邏輯,但現在的新時代工作者開始更關心:「我在這裡,有沒有持續變得更好?我做這件事,有沒有讓我更靠近我想要的生活?」——這些問題,不是 KPI 能回答的,而是需要有人陪我們去探問與釐清的。它們不是數據指標就能可以衡量的,而是一種對價值與存在感的持續探索。


這正是「賦能」所回應的:你不只是一個會做事的人,你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你的價值不只是來自你做了什麼,更來自於你怎麼做、為什麼做、是否正在成為那個你想成為的人。


三、從自我懷疑到主動選擇:賦能的需求,在生活中無所不在


讓我們看看一些具體的生活片段,你或許會發現,那些日常裡的拉扯與不安,其實都藏著「想被賦能」的訊號:


- 你想申請一份新工作,但心裡糾結不是「我能不能做得來」,而是「我是不是不該放棄現在這個看起來穩定的狀態?」

- 你正在創業的初期,一邊覺得好興奮,終於為自己而做;一邊又怕失敗,怕別人說你「衝動」、「不切實際」。

- 你剛進一個新部門,前輩什麼都知道,你明明可以提出新的想法,但每次開口前都先問自己:「會不會太天真?不禮貌?」


這些情境反應了當外部的環境與互動關係還未能提供新價值觀的理解與調整空間時,這種內在的不斷糾結,甚至產生過多內耗狀態,往往會被誤解成「過度敏感」、「缺乏決斷力」。


而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建議,也不是一個告訴你「照我的做法就對了」的人——你需要的是:


- 有能力深度自我覺察找到自己的平衡;

- 有能力根據自己的內在動機當責行動;

- 有能力持續的朝向想要的生活探索與行動。


這種方式,不就是我們下一段要談的主角——「教練力」

四、教練力,是這個時代最被渴望的「賦能方式」


在賦能成為時代渴望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問:「那我該怎麼賦能?我怎麼幫助自己,也怎麼支持別人?」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就是——教練力。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兩者的關係:

- 賦能,是這個時代的需求狀態;

- 教練力,則是對這個需求最溫柔也最有力的回應方式。


當新時代工作者渴望一種「能夠不靠指令、不靠控制,也能持續成長」的能力,而教練力,就是這種關係裡最實用也最深層的方法論。它是一種關係的實踐,也是一種對人的自主性的深度尊重。


教練力不是說服一個人做某件事,而是透過提問、傾聽、陪伴與支持,幫助人們從內在產生真正想行動的渴望。它的本質是相信一個人已經有內在資源,只需要一個足夠安全的空間來整合它們。


它不像傳統的建議那樣告訴你「怎麼做才好」,它的重點在於——幫你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並相信你真的做得到。這是一種放下控制、放手信任的練習,也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成長方式。


在教練式的對話中,個人不再被視為問題的承擔者,而是成長歷程的主體。我們不是等待外在環境提供答案,而是透過教練對話,把模糊的感覺釐清、把分裂的想法整合、把動搖的意志慢慢穩定下來。


此外,教練力也讓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避免落入情緒勒索、過度干預或強行給予意見的陷阱。我們不再急著說出「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退一步,用提問與傾聽的姿態,幫助對方自己說出:「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這個。」


這樣的過程,看似緩慢,但正是深刻變化的起點。它需要信任、需要時間,也需要一份願意尊重他人主體性的耐心與智慧。


在這個變動劇烈、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教練力」像是一種內在羅盤,它不會告訴你哪裡有燈塔,卻能幫你辨識自己的方向感——這就是它最迷人也最真實的力量。


五、你早就擁有教練力,只是還沒意識到


你可能會想:「但我不是教練啊,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教練力並不是教練的專利,而是一種你早就具備,只是還辦法好好有系統性發展的能力。這是一種與人互動的態度,也是一種看待自我與他人的方式。


試著想想:

- 你曾經陪伴朋友度過離職的低潮嗎?你那時候不是替他決定,而是陪他說出心裡的想法、感受與顧慮。

- 你在同事面前不是講自己的經驗,而是問:「你自己覺得最在意的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幫他釐清了盲點。

- 有一次你深夜裡問自己:「我是不是只是怕失敗才不敢前進?」你其實在進行一場自我教練的內在對話。


這些瞬間,就是教練力的展現。不是靠專業術語,不是靠標準答案,而是一種你如何看待關係的方式——我相信對方有能力,我願意給他空間,我願意陪他看清楚自己。


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凡的對話,若能多一點同理、多一點提問與暫停,就會轉化成具有教練力的交流。


比如:當你面對一位同事說他最近覺得很迷惘時,你不急著分析或建議,而是先問:「你覺得自己現在最困住的是哪一塊?」這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你選擇尊重他思緒節奏的動作。


又或者,在自我對話中,你不是批評自己「怎麼又沒做到」,而是練習問:「我當時是不是其實在顧慮什麼?那個顧慮有被好好聽見嗎?」這樣的問題,會讓你與自己的關係更穩定、更有空間。


這些教練力的片段,不需要具備執照或技巧訓練,它們源自一種態度:相信人的能力與韌性,願意在不確定中陪伴,而不是急著解決。


六、小結: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只是答案,而是「被好好對待的能力發展過程」- 教練力


你不是不知道該怎麼成長,而是希望這個成長過程,不再只是孤軍奮戰、不被理解、不被看見。你渴望的,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條能被好好理解的路。


而「賦能」,正是我們共同渴望的那份關注——它不是給你更多東西,而是幫你活得更像自己。它是一種心理支持的基礎建設,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重建行動。


而「教練力」,則是這個時代最溫柔、最可實踐、最適合新世代工作者的賦能方式。它是一種人人可學、人人可用的能力,更是一種新的影響力邏輯。


在現代工作與生活節奏中,越來越多的挑戰並非技術性難題,而是「適應性挑戰」:我們需要面對內在的不確定、重構信念與關係、在模糊中找出下一步。而這些,恰恰需要一種非指導性、非命令性的支持方式。


教練力能給予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種內在定位的能力。它讓你在不同情境中,仍能感受到自己對方向有選擇權、對節奏有調整權、對意義有詮釋權。


這,就是賦能真正要達成的目的。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